粮食总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千亿斤以上,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在2020年率先突破万亿元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去年首次突破2万元……7月11日,省政府新闻办举办“走在前、开新局”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四场,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省乡村振兴局局长李希信介绍,近年来,我省统筹推进乡村“五个振兴”,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
一、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有力。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去年全省粮食总产突破1100亿斤大关,连续8年稳定在千亿斤以上,国际粮食减损大会在山东成功举办。今年以来,全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克服去年秋汛晚播、病虫害偏重偏早发生、后期干旱等不利因素影响,夏粮生产喜获丰收,呈现出“产量高、质量高、价格高”丰产丰收的可喜局面。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截至2021年底,全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778万亩,发展高效节水灌溉4762万亩;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菜篮子”产品产量多年稳居全国前列,常年蔬菜产量稳定在8000万吨左右,肉蛋奶总产量1500万吨左右,水产品产量800万吨左右。今年以来,着力加强对北京、上海等地重要农产品调运,确保全国“两会”和冬奥会、冬残奥会期间“菜篮子”产品充足供应,担负起农业大省的责任,为全国稳产保供大局作出了贡献。
二、农业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前提,出台现代农业强县系列激励政策,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2020年,我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在全国率先突破万亿元大关,2021年在高基数起点上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达到11468亿元。深入实施“百园千镇万村”工程,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建设,烟台苹果、寿光蔬菜等向千亿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迈进,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达到59个、占全国的近40%。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重要力量。
三、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坚定践行“两山”理念,启动实施农村基础设施网建设行动计划,统筹推进农村路网建设、供水保障等八大行动,加快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抓住重要时间节点,实施村庄清洁行动“系列战役”;累计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500个,通过省、市、县三级联创,推动乡村从“一处美”向“全域美”转变。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加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全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超过90%。
四、农民精气神不断提振。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持续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乡村、进农家,扎实开展乡村文明行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深化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路子,促进村集体和农民群众“双增收”,目前,全省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达到4万多家、入社农户440多万户。2021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794元,首次突破2万元关口,增速高出城镇居民3.3个百分点。今年,我省深入推进实施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行动,当年安置乡村公益岗32万人次,重点消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五、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拓展。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要求,5年过渡期内保持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继续对190.2万脱贫享受政策人口进行帮扶,持续巩固“两不愁三保障”和农村饮水安全成果。确定20个县(市、区)作为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出台支持政策,开展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建设。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2021年以来,全省新识别认定监测帮扶对象2万人,累计纳入5.61万人,全部落实针对性帮扶措施,有效防止了返贫和新致贫。
乡村产业振兴是促进共同富裕的有力抓手。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一级巡视员褚瑞云介绍,山东实施乡村产业平台构筑行动、乡村产业融合推进行动等“六大行动”,狠抓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供给,深入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加强要素保障和科技装备支撑,乡村产业振兴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
一是实施乡村产业平台构筑行动。按照“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思路,累计创建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6个、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100个、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强镇336个、省级乡土产业名品村2753个,县、乡、村三级产业联动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二是实施乡村产业融合推进行动。出台《山东省推进农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方案》,建立分管省领导为链长的农业全产业链“链长制”,以滨州中裕为“链主”打造全省小麦全产业链重点链,支持栖霞、诸城、乐陵分别依托苹果、生猪、玉米等产业,建设全国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推动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累计培育智慧农业应用基地352个。
三是实施乡村产业绿色发展行动。实施化肥减量增效和农药减量控害工程,化肥、农药使用量逐年下降。加快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全省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狠抓质量品牌建设,3市、18县被命名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县,全省主要农产品质量监测合格率常年稳定在97%以上,省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产品品牌分别达到81个和700个。
四是实施乡村产业创新驱动行动。出台《山东省种业振兴行动实施方案》,实施农业良种工程,培育的玉米、小麦、大豆、马铃薯等作物品种多次刷新全国高产纪录,“益生909小型白羽肉鸡”打破国外品种垄断。实施乡村振兴科技创新提振行动计划,着力强化27个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8%。
五是实施乡村产业主体培育行动。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提档升级行动,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力提升项目,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截至目前,全省在市场监管部门注册登记的家庭农场达到11.1万家,农民合作社发展到24.4万户,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02万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12.2万个,数量均居全国前列,成为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力量。
六是实施乡村产业支撑保障行动。强化财政投入,逐年加大对乡村产业振兴支持力度,今年,全省预算安排乡村振兴重大专项资金511亿元,比上年增加31亿元,增长6.46%。制定我省土地出让收入支持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今年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提高到7%。发挥信贷支农主力军作用,创新涉农金融服务模式,撬动引导金融资本投入“三农”领域。
在我省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具体实践中,各地围绕“五大振兴”探索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各具特色的经验做法。省委农办秘书处处长周团结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十种类型。
产业融合带动型。以龙大、得利斯、滨州中裕等为代表的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公司+农户”基础上,带动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把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更加紧密地衔接起来,打造全产业链,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
片区联动开发型。以行政区划、流域或片区等为单元,统筹规划布局,通过产业聚合、资源整合、组织联合等方式,实现区域整体提升。例如济南市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行动,泰安市岱岳区打造九女峰片区、五莲县建设白鹭湾田园综合体等。
生产托管服务型。围绕解决“谁来种地,地怎么种”问题,结合土地流转,将农业生产的一个或多个环节委托给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目前,全省承包地流转面积超过4400万亩,生产托管服务面积超过2亿亩次。
数字赋能驱动型。各地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使无人机撒药、App种菜、“直播带货”等成为新农活,推动电商农业等新业态快速成长。例如淄博市打造数字农业农村中心城市、曹县发展电商淘宝村等。全国农产品数字化百强县,我省有17个县(市)上榜,数量最多。
人才智力支撑型。各地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土专家”“田秀才”,集聚了一大批现代化、复合型人才服务乡村振兴。例如济宁培育“乡村振兴合伙人”、威海招募“乡村规划师”、聊城“棚二代”返乡创业等。
“两山”理论实践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打开“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通道,让自然资本保值增值、绿色产业富民惠民。比如,高青县通过生态修复和环境提升,把风吹沙满天的黄河灌区沉沙池打造成天鹅湖风景区;蒙阴县依托山多林多的特点,大力发展生态林果,“蒙阴蜜桃”品牌价值超过260亿元。
文化传承涵养型。把赓续红色基因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挖掘活化古村落、传统手工技艺、革命遗址等资源,发展研学教育、旅游体验等,传统乡村焕发新生机。比如,广饶县刘集后村红色教育,枣庄市薛城区中陈郝村古村落保护等。
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型。发挥基层党组织优势,通过党组织领办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构建集体与农户之间新的利益联结机制。
党组织联建共建型。创新基层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村与村、村与企业、村与合作社等组建联合党委或党建联合体,以组织联合促进融合发展、协同治理。比如,莱西市推进区域化党建联合。
社会力量撬动型。各类金融机构、科研院所、国有企业、社会组织等,发挥自身优势,撬动各类资源要素向乡村聚集,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力支持。
文章来源:山东省农业农村厅
版权所有 © 2018 山东农业规划设计院-🔥澳门威斯尼斯人wns888-正版App Store 鲁ICP备19000901号 |